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集团新闻 >> 行业资讯

浅谈“菜篮子”农贸市场的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3-06-26人气:655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过:“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一直是首要大事。


1949年—1969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单位都兴建了以食堂为主的集体生活设施。初期由于物资缺乏,食堂供餐的品种比较单一。五六十年代,提倡“有啥吃啥”,强人以一律,巴金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说是应该“吃啥有啥”,结果招致讨伐,这些都反映着当时人们吃饭的困窘状态。

1954年左右,由于物资缺乏,国家先后对供应力不足的物资采取发放票证的办法,计划供应,与食品有关的有粮票、油票、煤票,以及用来购买副食品的鱼票、肉票、蛋票、豆制品票等。其中以粮食为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这显然是主食型消费,即人们对食品消费的主要追求是“吃饱”。


五十年代贵州粮票、料票      

当时物资短缺,只能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准,供销社断供是常有的事。每次供销社有了补给,各家各户就派孩子去排队购买,但补给数量有限,排到买不到是常态。

1958年开始兴起的大办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大食堂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的产物。期间,在大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把“政治到食堂,干部下伙房”看作是办好食堂的关键。人们把大办公共食堂,作为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


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宣传画

大食堂要求“吃饭不限量,吃菜不重样”, 但一下子有这么多人"放开肚皮吃饭",下锅米和烧饭柴很快就成了问题。1959年和1960年的自然灾害又使全国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自然灾害使农民的留粮难以保证其最低生存需要,公共食堂也时停时办。1961年自然灾害时期过后,在全国农村勉强维持三年之久的公共食堂,按照农民的意愿相继解散。 

自此人们又开始过上了使用票证,在供销社和副食品商店排队购买食物的日子。

1969年—1979年

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留在那一代人心里的印记,不只是思想,还体现在吃饭问题上。


文革时期的供销社     

文革后期,物质比较之前丰富了一些,但好一点的东西都属于紧俏商品,人们依旧需要早起到副食商店门口排队购买食物,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前,几乎天天排队,无论怎样,买到东西才是硬道理。

1979年—2003年

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菜篮子”的民生工程也开始建设和发展。


最早的室内菜场——上海虹口三角地菜场     

1985年 我国正式“取消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改为“实行合同定购”。随后为缓解国内农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由政府投资并管理“菜篮子工程”——农贸市场出现了。

到90年代,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市场流通格局被建立起来。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达2080个,城乡集贸市场已达8.3万个,其中农副产品专业市场8220个,基本的“五站式”流通模式,农户——产、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初具雏形,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也初步形成。

在1994年,“菜篮子工程”实现生产基地建设为主转向生产基地与市场体系建设并举的新阶段。到1999年,我国“菜篮了”工程进入了新的发展历得。其显著标志是供求形势已经从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某本平衡,老百姓日常生鲜需求得到基础保障。

2003年—2015年

时代发展进入新的纪元,社会发展也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市场生鲜质量安全优化。


农贸市场     

在20世纪初,我国生鲜市场的供需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于此同时国内农贸市场"商品安全事故”频发,政府对于农贸市场的发展侧重点由“供求”转向“安全”。先后出台了如“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这类文件。

2009年商务部发布关于印发“双百市场工程”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的通知》,菜市场的建设也开始有了统一标准的规章制度。随后,各个地方也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了当地的菜市场建设规范和标准。

规范了市场中摊位的柜台设置标准,市场的排水、通风、照明等基础设施的要求。这是农贸市场建设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农贸市场更注重硬件的提升。

在此期间,逐步的涌现出一批高标准建设的农贸市场。

2015年—2019年

进入2015年后,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各行业内来看,传统农贸市场极低的信息化程度造成的落后管理机制严重阻碍了农贸市场进一步实现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的发展目标,尤其是近年来“脏乱差”的现象,更是暴露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性。



智慧农贸市场     

随着互联网+赋能的麦菜智慧新农贸信息化方案提供者的出现,政府政策的引导与老百姓消费升级带来的高体验诉求将成为未来智慧新农贸打开崭新大门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进入人们视线后,各行各业开始引入互联网技术。互联网+菜市场就被称为智慧农贸市场,这是菜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其注重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以及农贸市场连锁化的管理。

传统的菜市场开始进行自我救赎和提升改造,干干净净、菜品多样、融入互联网技术、管理制度完备的智慧农贸市场越来越多地出现了。

农贸市场通过改造,不断诞生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崭新菜场。但菜场的改造远不止于此。农贸市场“硬件”的改造的同时更需要“软件”,一个农贸市场是否打造成功,“三分靠硬件,七分靠管理”。杭州古荡农贸市场这些年通过对经营户素质的常抓不懈,再到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成为农贸市场先进管理理念的代表。

同时,农贸市场品牌化建设不断在进行,农贸市场农产品品牌率和企业连锁化经营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2020年



五化农贸市场     

2020年8月4日,浙江省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五化”改造推进会在杭州召开,以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五化”提升为目标,浙江开始启动了农贸市场的“五化”改造。截至10月底,第一批改造的247家市场全部完成“五化”改造。

在“五化”思想的指导下,农贸市场改造设计时,考虑了更多人文要素,设计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逛菜市场的消费者,以及农贸市场经营者的身上。

农贸市场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农产品贸易,拓展了其他便民、利民的服务,比如市场+餐厅、市场+文旅、市场+政务等新的更加多元的模式。

改造后的农贸市场不再只是售卖单一的生鲜产品,农贸市场更多地向邻里中心靠拢,融美食小吃、儿童游乐、便民服务为一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同时,农贸市场开始更加注重消费体验,例如增添了海鲜加工、现捞现做等加强互动的环节。

“五化”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将会是未来农贸市场改造发展的新风向标,今后会有越来越多地方的农贸市场向“五化”改造后的市场模式靠拢。